:::

如何安全使用止痛藥?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如何安全使用止痛藥?

東安藥局黃淑珍藥師

自1897年Felix Hoffman合成了第一個解熱鎮痛藥-Acetylsalicylic acid之後,至今已有一個世紀多了,改善了肌肉骨骼的疼痛,後續有相當多的解熱鎮痛藥出來,使用的普遍性相當高;目前全世界解熱鎮痛藥的使用量約為8%,而健保署2018年的藥品統計發現,國人的解熱鎮痛藥一年使用量為9億顆。

 

使用量雖然不少,然而對於這類藥品的使用,卻不十分明瞭,同樣以201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民眾因為不正確使用解熱鎮痛藥,而導致不良反應的案例通報約為200件,國外也發現民眾使用解熱鎮痛藥超過建議劑量的比率為26%,藉此機會將資料統整後予以簡要說明與分享。

 

巿面上的解熱鎮痛藥可以分為兩類,一為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例如布洛芬Ibuprofen),一為乙醯胺酚(最有名的是普X疼),二類均具有解熱、鎮痛作用,在鎮痛部份主要改善輕至中度肌肉骨骼疼痛;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還多了一個作用—消炎,主要針對身體組織受到外力時,引發的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反應,和抗生素的消炎作用並不相同,

 

為了預防細菌感染或目前已有感染狀況,例如開刀前抗生素的使用或已有化膿情形時,抗生素便會派上用場,為避免濫用造成抗藥性增加,抗生素必須經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才能取得。

 

解熱鎮痛藥的安全性雖高,但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乙醯胺酚的副作用較少見,除非是超高劑量(>4g/天),才會造成肝臟功能受損;而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較常見的副作用為腸胃不適,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同時也減少了會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以及碳酸氫根離子,解決方式是飯後服用或停藥後便會改善;

 

藥物引起的腸胃不適和腸胃道出血雖不見得會有直接的相關性,但仍提醒65歲以上的長者、長期使用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或使用超過建議劑量、曾有消化道出血的病史或者同時使用抗凝血藥者是造成服藥期間發生腸胃道出血的危險因子,因此在看診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病史、主動提供看診前使用的居家藥物名稱與用量;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另一個副作用是對腎功能的影響,腎功能不好者宜慎之。

 

民眾面對解熱鎮痛藥時,容易出現的迷思是不知情的狀況下多藥併用,像是綜合感冒藥加上解熱鎮痛藥、口服劑型和外用劑型併用,或者是當單次藥物的止痛效果不好時,期望再加強的藥能夠發生效果時,以上的狀況都可能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過量的藥物。

 

基於用藥安全的考量,小藥師的建議是(1)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身體不舒服找醫師,有藥的相關問題也可以找藥師諮詢;(2)不長期使用解熱鎮痛藥:許多民眾總認為每天持續服用才算是長期,偶而吃(1-2個星期才吃,不算),然而發燒或疼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應思考的是為什麼這個疼痛總是三不五時就會出現?是不是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意見?或許透過藥物及適當的復健、調整慣用姿勢,就可以改善某個程度的疼痛;

 

因此當服用解熱鎮痛藥的時間已達2-3天仍未改善的話,建議尋求醫療人員的專業建議與協助;(3)不要超過建議劑量:國外的資料顯示有近三成民眾(26%)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服用劑量超出醫師、藥師的建議劑量,屆時預期療效不見得和服用劑量呈現等比現象,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發生比率。(4)未經醫師同意,不要同時使用一種成份以上的止痛藥。

 

再次提醒!解熱鎮痛藥的安全性雖然相對較高,取得也比較方便,但在使用上仍不可不謹慎使用,才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又不會傷身。

   

參考資料

  1. 青年日報2018.05.16報導:止痛藥濫用 全民年吞逾9億顆
  2. Foong Way David Tai, Mark E McAlindo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linical Medicine 2021 Vol 21(2):131-4.
  3. Carlos Sostres, Carla Gargallo, and Angel Lana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upper and lower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damage.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3, 15(suppl. 3); 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