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皮膚癢原因及照護
游能俊診所衛教師 馮淑華
皮膚癢是許多糖尿病個案常見的症狀之一。當血糖控制不佳時,體內的血液環境就如同長時間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中,導致血管及其他組織器官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免疫系統也可能因此失調。此外,高糖環境適合黴菌生長,使得糖尿病個案的皮膚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進而引發搔癢症狀。高血糖不僅會導致血管發炎,還會使血液容易凝結並形成血栓,引起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皮膚乾燥且易受損,並增加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與神經病變的風險。當神經纖維受損時,肢體末梢的感覺會遲鈍,可能進一步引發搔癢、麻木和刺痛等症狀。
糖尿病可能引起神經損傷,增加感染風險,也會加重皮膚的癢感。再者,腎臟功能下降會影響體內廢物的正常排出,而自律神經失常則可能導致汗水分泌異常,皮膚因此過於乾燥,這些都是糖尿病皮膚癢的常見原因。此外,處於高血糖狀態下,女性陰道黏膜的糖分增加,也會提高黴菌滋生和陰道感染的風險,進而引發外陰部的搔癢感。
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以下護膚措施,以減少糖尿病個案的皮膚搔癢問題:
除了上述照護的方法外,嚴重搔癢時,也會尋求醫師協助,可能開立類固醇藥膏局部減輕症狀;類固醇藥膏可能有不同劑型,如軟膏或乳膏等。劑型會影響類固醇的強度,即使成分與濃度相同,不同劑型的藥效強度也會不一樣,因此依症狀與塗抹處選擇合適的劑型非常重要。常見兩大類藥膏為:軟膏、油膏類:適用於治療光滑無毛髮、乾燥或角質化的部位。乳膏類:適合塗抹於皮膚濕潤或流汗部位。
類固醇藥膏的使用注意事項:
長期過量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造成蛋白質分解過度,影響皮膚健康,且分解後的胺基酸會在肝臟中轉化為葡萄糖,進而影響血糖。如果需依賴類固醇藥物止癢,建議僅薄薄塗抹在患處,避免長期使用,以免引起膚色不均、皮膚變薄,並增加瘀青和破皮的風險。
皮膚癢時,要擦藥又要擦乳液,該先擦哪個才好呢?為確保藥物與乳液都能被皮膚吸收,牢記「先擦乳液再擦藥」,先擦上偏水性的乳液,待皮膚吸收後再使用偏油性的藥膏。如果皮膚上常會有細微傷口,先擦上乳液保濕也有助於增加皮膚保護層,之後再塗抹藥物可減少對傷口刺激的不適感。若天氣較乾燥,擔心水狀乳液保濕力不足時,建議擦完藥後可再補上乳霜狀、膏狀類(如凡士林)等較滋潤的產品,可以在皮膚毛孔外形成一層保護膜,幫助皮膚保濕、鎖水,以減少患處搔癢與搔抓的狀況。
提醒:正常或油性肌膚可用保濕乳液,但乾性或偏乾性肌膚用保濕乳霜較適合。
糖尿病若能有良好血糖控制,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進而減少感染與搔癢的不適感,還可預防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等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及進展。穩定血糖、規則治療,並結合飲食控制和運動,才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方法。